擁有一雙會說話的眼睛是許多女性所追求的,眼睛若有雙眼皮,會為眼睛加分不少。許多來門診求診的女性,會為了不同原因想要有雙眼皮:有的是為了眼睛看起來比較大,有的是為了早上不想花時間貼雙眼皮貼,更多是因為年紀漸長眼皮組織漸漸鬆弛下垂。
而究竟雙眼皮要如何形成?為什麼有的人天生就有明顯的雙眼皮,有的人雙眼皮偏內雙,有的人卻只有單眼皮。要了解雙眼皮形成的原因,首先我們必須先從眼皮的解剖構造來看:
眼皮是全身上下皮膚最薄的地方,在這麼薄的組織結構裡面又分了三個層次:前層包括皮膚及眼輪匝肌(OOM, orbicularis oculi muscle),中層包括隔膜(orbital septum)及前後的脂肪組織,後層則有眼瞼板(tarsal plate)、結膜(conjunctive)以及提眼瞼肌(levator muscle)等肌肉群。
一般認為雙眼皮的形成與提眼瞼肌腱膜(levator aponeurosis)的纖維延伸有很大的關係。隔膜與前提眼瞼肌腱膜(anterior layer)正常情況下會在眼瞼板上緣附近融合,而後提眼瞼肌腱膜(posterior layer)向下附著在眼瞼板上緣及其前面。
另外有部分提眼瞼肌腱膜的纖維穿過隔膜及眼輪匝肌而抵達上眼瞼皮下,當張開眼睛時,提眼瞼肌收縮,其附著線以下的皮膚被牽引向上,而附著線以上的皮膚則懸垂向下折成皮膚皺摺,外觀上便形成雙眼皮。
雙眼皮手術的原理及適應症
當我們知道雙眼皮是如何形成之後,對於雙眼皮手術也就不難去理解了。雙眼皮一般分為縫的方式和割的方式兩種。不管用什麼方式,目的都是希望能讓提眼瞼肌腱膜與上眼瞼皮下形成連結,進而讓張眼時能帶動皮膚向內折形成雙眼皮。
一般來說如果上眼皮是屬於眼皮薄、脂肪少的型態,或是一單一雙、雙眼皮摺痕不對稱,都有機會用縫的方式讓原本的單眼皮或是不對稱的雙眼皮變成求美者想要的雙眼皮型態。以我本身的經驗來說,40 歲以下的求美者大部分都是有機會可以用縫的方式製造出雙眼皮。
若是上眼皮的型態比較屬於泡泡眼單眼皮、泡泡眼雙眼皮,或是有眼皮鬆弛下垂及眼臉下垂等情形時,則會建議用割的方式來處理,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去除多餘的皮膚及脂肪組織,同時若有提眼瞼肌無力的情形也可以一起處理。
結論
眼整形手術是所有美容整形手術中較常見也可以被大多數求美者所接受的術式之一,有時些微的改變就可以讓一個人的眼神變得更迷人、更有神。
而今天所介紹的雙眼皮形成原理,看似簡單不難理解,然而每位求美者的眼皮型態各有特色,因此要如何做出讓人滿意的雙眼皮也考驗著整形外科醫師的技術與經驗的累積。
參考文獻